铜在中华鲟幼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
研究了中华鲟幼鱼经不同浓度铜(Cu2+)水体暴露后,铜在幼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以及对幼鱼生长、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幼鱼体重显著的减轻,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Cu2+水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浓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华鲟幼鱼8种组织中以肝脏Cu2+含量最高(2.31±0.16μg·g-1干重),肠胃最低(0.12±0.02μg·g-1干重)。8种组织中铜含量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脏>鳃>骨板>肌肉>皮肤>脊索>软骨>肠胃;中华鲟幼鱼经不同Cu2+水体暴露后,随着Cu2+浓度的增高,8种组织中铜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肝脏中铜的含量仍最高,从低浓度至高浓度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低浓度组铜含量是对照组的2.44倍,高浓度组是对照组9.8倍;肠胃铜含量增加最多,低浓度组铜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22.4倍,高浓度组增加了59.58倍;软骨中铜的含量最少。8种组织中铜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脏>胃肠>鳃>背骨板>肌肉>皮肤>脊索>软骨。显示肝脏和肠胃是Cu2+主要的累积和代谢器官。不同浓度的Cu2+对胃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Cu2+升高胃肠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P<0.05);脂肪酶活性则随着Cu2+浓度的增加酶活性升高,低浓度组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中高浓度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水体Cu2+对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对脂肪酶有足进作用。其代谢酶活性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Cu2+的胁迫程度和毒性。
中华鲟幼鱼 铜元素 积累效应 消化酶活性
章龙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 200090
国内会议
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大会
昆明
中文
53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