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径量子点标记用于抗核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与效果评价
目的:基于不同粒径CdSe/ZnS荧光量子点(QDS)为标记,采用IIFA对血清样本进行ANA检测和细胞成像研究,探索其在临床试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并为QDs标记最终进入临床常规检测奠定重要的方法学基础。<br> 方法:以Hep-2细胞和大鼠肝冰冻组织切片为实验基质,不同发射波长荧光量子点(QD565,QD605和QD655)为标记”分别耦联羊抗人IgG F (ab” ) 2片段和链霉亲和素(SA)”,采用两种不同IIFA检测模式:(1)血清温育+QDs标记二抗温育两步法;(2)血清温育+生物素化二抗温育+QDs-SA温育三步法。分别对116例临床常规检测(基于FITC标记二抗检测结果,IIFA:两步法)ANA阳性血清进行实验,记录不同ANA阳性血清产生的免疫荧光模式和结果滴度,并进行实验结果比对和应用效果评价。<br> 结果:结果显示以常规FITC标记检测ANA的115例临床样本中,发现主要荧光模式为细胞核颗粒型48例、细胞核均质型40例、细胞核仁型34例、细胞浆颗粒型22例。而QD605和QD655标记二抗检出的各主要免疫荧光模式分别为:核颗粒型(83例;79例)、核均质型(8例;5例)、核仁型(9例;8例)、细胞浆颗粒型(104例:103例)。两种QDs标记物(GAHIgG)所测血清(n=116)ANA平均滴度分别为1:1024和1:1006,与FITC标记(平均滴度为1:999)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而以QD655, QD605和QD565标记SA(基于生物素一亲和素系统的IIFA三步法)检出的各主要免疫荧光模式分别为:核颗粒型(87例;106例和87例)、核均质型(40例;39例和37例)、核仁型(29例;13例和28例)、细胞浆颗粒型(89例;86例和65例)。三种QDs标记物(QD655-, QD605-与QD565-SA)所测ANA阳性血清平均滴度分别为1:1364,1:1216和1:1046,与FITC标记结果亦存在显著差异(P均<0. O1)。且相应发射波长荧光(QD655-SA与QD605-SA)标记检测的ANA结果滴度均较(QD655-GAHIgG与QD605-GAHIgG)标记结果滴度有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细胞不同部位的靶抗原产生的荧光模式与FITC标记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FITC标记二抗对核着丝点、核DNA及核仁抗原-抗体反应敏感,而QDs标记二抗则优先与细胞浆内抗原/抗体反应,对间期细胞核仁,着丝点与核均质型的染色相对较弱,但在分裂细胞中,QDs与FITC荧光标记所测的核颗粒型ANA总体结果趋近一致。而基于生物素一亲和素系统QDs标记检测的ANA免疫荧光模式与FITC-二抗标记结果,无论是间期或分裂期细胞、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均表现出有较好的结果一致性,但前者测定敏感度高于后者。基于QDs粒径和发射荧光颜色的不同,其在应用IIFA法检测ANA的结果,包括ANA核型和抗体滴度亦存在差异,IIFA两步法中小粒径(QD605)较大粒径(QD655)检出结果敏感,前者检出的核均质型与核仁型多于后者;而在实施的IIFA三步法中,大粒径QDs所测结果较小粒径QDs标记检出的ANA滴度为高( QD655 > QD605 >QD565 ),但细胞成像与阳性ANA免疫荧光模式结果趋近一致。<br> 结论:基于量子点标记的I工FA法检测ANA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常规FITC标记检测结果敏感和稳定的优点。但不同粒径QDs及不同QDs标记物(分别为GAHIgG与SA)所测ANA结果敏感度和免疫荧光核型存在一定程度差异,QDs-SA标记结合生物素化二抗测定模式(三步法)可更加有效实施对ANA检测,并对其水平作出合理评估。
量子点标记 抗核抗体 免疫荧光模式 检测方法 效果评价
张晶 虞伟 白彩琴 夏海萍 李晓军 武建国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科 210002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228-229
2011-05-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