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性脑低灌注性脑损伤机制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防治新策略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多,痴呆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与负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老年期认知功能损害的两个主要类型。目前在临床上针对AD与VaD的有效防治手段十分有限,需要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其找到更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不论是AD还是VaD患者,其影像学都表现出脑组织低灌注(Cerebral hypoperfusion)。实验研究也证实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arebralhypoperfusion)可以导致认知功能出现损害。提示血管性危险因素和损害机制是这两类疾病共有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概念,包含所有由脑血管损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由此,研究血管性危险因素和损害机制在两类痴呆中发生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对慢性脑低灌注所致认知功能损害机制的揭示,有利于对危险因素及损害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干预,防止痴呆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并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在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与防治策略。
慢性脑低灌注脑损伤机制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防治策略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章军建 刘晖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心理研究室,武汉 430071
国内会议
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
济南
中文
34-37
2011-04-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