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国子监刻书述略

  国子监亦称“国学”、“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五代是社会动乱、分裂割据的时期,诸国并立、战火纷飞,国家已没有力量雕刻石经。后唐明宗时,宰相冯道受民间应用印刷方法刻印图书的启发,提出采用雕版印刷来刻印儒家经典。宋代在五代刻书成果的基础上,国子监继续不断雕印儒家经典,并进一步发展到雕版印刷史书、医书、算学、诸子、诗文集和类书等四部群籍。最初用五代遗留的版片,直接刷印,继之重新补刻、新刻。除印经文以外,还遍刻九经的唐人旧疏和宋人新疏。继五代之后,国子监刻书活动进入高潮。明代国子监继续刻书、印书。与宋代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版片来源的复杂。清代延袭明制,继续奉行尊崇儒家思想的宗旨,注意发展教育事业,皇帝时常亲临最高学府执经进讲,宣传孔孟之道。清代中央刻书的主要机构是内府(武英殿),政府刻书的主体开始转化,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仍然刻书、印书。但主要是依据武英殿书版和明代遗留的版片。

国子监 封建时代 印刷方法 儒家经典 刻书机构

郑如斯

北京大学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85-296

1996-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