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典型肝癌高发区土壤锰形态分析及其生态效应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典型肝癌高发区及对照区表层、深层土壤样品及作物样品的系统采集,采用顺序提取法对土壤中Mn的化学形态及各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蔬菜Mn富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Mn主要来自成十母岩,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高发区土壤Mn平均含量为577.65mg/kg,显著低于肝癌低发区(718.04mg/kg)和全国土壤Mn平均含量(710mg/kg);肝癌高发区土壤Mn以残渣态和铁锰态为主,水溶态和交换态等生物有效态含量很少,二者之和的分配系数不超过4%,低发区土壤Mn形态分布也有相似的分布特征,但其绝对含量显著高于肝癌高发区。Mn总量负荷水平和pH值大小对各形态Mn的含量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铁锰结合态、腐植酸结合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的含量取决于士壤总Mn含量,随土壤总M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H与水溶态、有机态呈显著负相关。蔬菜对Mn的富集能力较弱,肝癌高发区蔬菜Mn含量及富集系数均明显低于肝癌低发区。Mn在蔬菜中的累积量与土壤中有效态Mn(水溶态Mn与离子交换态Mn之和)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Mn总量和其他形态均无显著相关性,这与植物只能吸收重金属水溶态的理论相符。
生态效应 肝癌高发区 土壤理化性质 锰元素
窦磊 周永章 张澄博 杜海燕 蔡立梅 李勇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275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90-201
2010-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