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疾病预防技术体系建设
我国遗传性疾病发病率在20%以上,治疗效果非常有限,预防遗传性疾病发生需要较强大技术体系支撑。2003年SAILS爆发后的疾控中心增添了不少先进检测仪器,但真正信任疾病病因或致病因素检测分析仍然有一定距离。例如去年媒体报道云南昭通市水富县向家坝镇50多名返乡农民工患「怪病」,并已有12人死亡原因展开调查,最终没能得出确切毒物名称;2008年国内“三鹿毒奶粉”事件病因正好借鉴2007年美国对狗、猫不明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才能很快就明确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引起儿童肾结石原因;这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在美国和国内控制策略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在于美国一开始就应用了技术对流行毒株毒力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使得疾控系统有充分信心和把握应对,而我们只认识到是一种全新抗原流感病毒,而不清楚病毒HA2氨基末端上融合肽与水解酶作用关系在决定病毒致病作用上意义,导致起始阶段沿用抗击SARS办法来应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
遗传性疾病 公共卫生 疾病防控 医疗服务
应贤平 仲伟鉴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336
国内会议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三次委员会议暨全国第11届学术会议——低碳环境与遗传损害研讨会
西宁
中文
134-136
2010-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