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残疾人社区服务机制:组织发展与服务模式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北京市共有各类残疾人99.9万名,占全市人口比例6.49%;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84.70万户。其中,城镇残疾人口为70.0万人,占70.07%:农村残疾人口为29.9万人,占29.93%。与1987年相比,2006年残疾人数量同比增加了58.6万人,增幅迅速。 社区是残疾人生活的原初地理空间,也是残疾人与社会人群进行互动联系的基本单位,更是残疾人获得与享有基本权利保障,接受基本服务措施,改善生活福利的基础平台。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深化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组织建设的宗旨。根据这些重要精神,北京市政府加快了城市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其组织变革,在“明确分权、理顺职能、发展参与”的改革框架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社区在城市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功能定位,加强了组织平台建设、工作方式转变、资源匹配等基本制度的调整力度。北京市第四、第五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提出了以调整社区结构和规模为中心,以明确与拓展社区功能和权责地位,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进社区管理机制为主线,以促进--各类社区组织成长、发展为纽带,建设和谐的、公共服务的新型城市社区的目标。第五次城管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社区建设原则。北京市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机制是在这样的社区体制改革背景与公共政策导向jt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残疾人 社区服务机制 服务体系 组织结构 管理体制
孙柏瑛 杜英歌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83-86
200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