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不同受损模型中神经元病理变化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面神经不同致伤模式下面神经元变化的差异,为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进而进一步为临床神经损伤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大鼠面神经茎乳孔处压榨、切断、抽脱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行CresylViolet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受损侧面神经核团内神经元空间形态学上的变化,比较不同模型中受损神经元的差异,对核团区CHAT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并以手术侧与对照侧阳性神经元总数的比值表达活性神经元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esylViolet染色结合ChAT免疫组化显示压榨伤后,神经元并不表现出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仅在早期合成CHAT能力下降,随后又逐渐恢复。切断组和抽脱组神经元功能为永久性失活,但切断组失活的神经元在28天内仅仅是发生凋亡前形态学变化,并未类似于抽脱组彻底死亡。结论:上述结果提示,面神经切断伤模型消除了靶器官对受损神经元的逆向性营养作用,且神经元在早期未发生彻底性死亡,而是进入功能上的“休眠”状态,更有利于研究面神经损伤后的核团因素。
面神经损伤 动物模型 病理变化 致伤模式 损伤修复
朱鴷 何北平 刘安堂 丁维进 汪汇 钱玉鑫 江华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整形外科
国内会议
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暨第一届全国激光美容大会(第二届全国颅颌面专题研讨会
东莞
中文
318-323
2011-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