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医证型演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证”型属性、探讨其“证”型演变。方法:选用Wistar 大鼠,除正常对照(A)组普食喂养外,余均高脂高糖喂养4w后,腹腔注射STZ2次(25mg·kg-1·m-2),制备糖尿病(DM)模型大鼠。将成模大鼠按血糖水平分层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B)组、增液汤干预组(阴虚/C)组、生脉散干预组(气阴两虚/D)组、肾气丸干预组(阴阳两虚/E)组。每组再随机分为三期(Ⅰ、Ⅱ、Ⅲ期,分别为成模0w、4w、8w 后行中药方干预)。每期予相应药物干预4w后,进行血糖、血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HE染色观察。结果:在1期,肾气丸干预效果优于其他各组;在Ⅱ期,生脉散干预能显著改善各指标;在Ⅲ期,增液汤干预优于其他药物干预组,且增液汤干预组胰岛细胞趋于正常,未见岛内纤维化。结论:此法所形成的糖尿病模型类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其成模初期(Ⅰ期),偏于阴阳两虚,中期(Ⅱ期)偏于气阴两虚,后期(Ⅲ期)偏于阴虚。提示模型动物有“证”,而“证”型则取决于造模的方式,且临床恰当的西药结合辨证论治有望治愈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链脲佐菌素 动物模型 中医证型
施红 王麒又 辛金钟 何才姑 王晓宁 郑燕芳 高尤亮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州 350108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福州 350001
国内会议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
贵阳
中文
26-33
2010-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