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在预测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运动发育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技术观察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运动发育特点,分析GMs质量评估技术在预测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运动发育障碍中的预测效度。开展早产儿全身运动监测。旨在早期发现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运动发育障碍,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脑性瘫痪(CP)等残障的发生。<br>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7月来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头颅B超检查诊为脑室周白质软化(PVL)32例为实验组,头颅B超检查无PVL18例为对照组。完成全部实验的PVL组患儿28例(随访中死亡2例,失访2例),对照组16例(随访中失访2例)。对纳入研究的所有患儿(在校正胎龄40周后-10天)进行临床标准化GMs录像记录,评估出患儿的全身运动类型(扭动运动阶段:校正胎龄40周至2月龄,不安运动阶段:校正胎龄2月龄至5月龄),每2周记录一次,直至不安运动结束;胎龄6月时对所有患儿行Voita姿势反射,米拉尼运动发育评价,原始反射及肌张力检查,综合判断其神经发育预后,并描绘其运动发育轨迹。统计各阶段各种运动发育类型患儿的人数,并分析GMs扭动运动阶段和小安运动阶段的预测效度(预测敏感性、预测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结果为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X2检验及校正四格表X2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标准。<br> 结果:⑴全身运动扭动运动阶段两组比较:早产儿实验组正常5例,痉挛一同步性(CS)GMsl5例,单调性(PR)GMs8例,异常率82.1%;早产儿对照组正常12例,痉挛一同步性2例,单调性2例,异常率25%。两组患儿扭动阶段运动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全身运动不安运动阶段两组比较:早产儿实验组正常6例,不安运动缺乏(F-)22例,异常率78.6%;早产儿对照组正常13例,不安运动缺乏3例,异常率18.8%。两组患儿不安运动阶段运动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6月龄两组比较:早产儿实验组正常4例,中枢协调障碍(CCD)24例,异常率85.7%;早产儿对照组正常10例,中枢协调障碍6例,异常率37.5%。两组患儿6月龄运动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早产儿PVL患儿共28例运动发育轨迹特点:扭动阶段正常4例(14.3%)→不安阶段1例F-,3例正常→6月龄3例正常,1例极轻CCD;扭动阶段CSl7例(60.7%)→不安阶段17例F-→6月龄17例CCD,其中中度12例,重度5例;扭动阶段PR7例1(25%)→不安阶段5例F-、2例正常→6月龄1例正常,6例CCD,其中轻度4例、中度1例、重度1例。⑸早产儿无PVL患儿共16例运动发育轨迹特点:扭动阶段正常12例(75%)→不安阶段2例F-、10例正常→6月龄9例正常,1例极轻度CCD,1例轻度CCD,1例中度CCD;扭动阶段CS2例(12.5%)→不安阶段2例F→6月龄1例中度CCD,1例重度CCD;扭动阶段PR2例(12.5%)→不安阶段1例F-、1例正常→6月龄1例正常,1例轻度CCD。⑹扭动运动阶段预测效度:扭动阶段正常16例,CS19例,PR9例,6月龄时正常14例,CCD30例。扭动运动阶段敏感性86.2%、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89.3%,阴性预测值75%。⑺不安运动阶段预测效度:不安阶段正常16例,F-28例,6月龄时正常15例,CCD29例。不安运动阶段敏感性93.1%、特异性93.3%,阳性预测值96.4%,阴性预测值87.5%。<br> 结论:①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全身运动模式(扭动阶段和不安阶段)大多表现为异常,应早期对其随访。②扭动运动阶段表现为痉挛一同步性和不安运动阶段表现为不安运动缺乏的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6月龄时运动发育障碍程度重,大多为中重度中枢协调障碍。③GMs质量评估在早产儿运动发育障碍的早期就具有满意的预测效度,预测价值高,GMs质量评估可作为一种预测和筛查脑损伤早产儿运动发育障碍的工具,也可作为指导脑损伤早产儿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手段。④不安运动阶段异常患儿较易发展为中重度中枢协调障碍,其预测价值更优于扭动运动阶段。⑤GMs评估的录像法评估技术,检查时对小儿的状态要求相对不高,对早产儿和小婴儿无干扰,较为简单、易学、快速、经济,适于远程会诊及教学,易于推广。
早产儿疾病 缺血脑损伤 运动障碍 机能诊断
李尉萌 吴丽
郑州市儿童医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80-195
2011-10-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