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探讨预测疗效的相关因素。<br> 方法:确诊HBeAg阳性CHB并进行48周及48周以上(意向性延长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180u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48周标准疗程组和48周以上延长疗程组。采用x2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受试者作用特征(ROC)曲线、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随访24周的HBsAg消失、HBeAg消失、HBeAg血清学转换、HBVDNA阴转及ALT复常情况,以及影响治疗结束随访24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br> 结果:收集2004年4月到2010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确诊并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的HBeAg阳性的CHB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组81例,其中标准疗程组37例,延长疗程组44例,延长疗程组的疗程分布为52~92周,中位数为72周。两组性别比例、年龄、基线ALT、基线HBeAg半定量及基线HBV DNA定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结束时,标准疗程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9.7%(11/37),延长疗程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54.5%(24/44),P=0.025。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标准疗程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52.9%(18/34),延长疗程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为76.9%(30/39),P=0.008。标准疗程组中,治疗结束随访24周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的年龄低于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23.3±6.7 VS 30.0±5.9岁),HBeAg6(经对数转换后的治疗24周的HBeAg半定量值)低于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1.0±0.8 VS 1.8±1.0 log10 s/co),AHBeAg6(经对数转换后的治疗24周时HBeAg半定量较基线下降的绝对值)高于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1.6±0.7VS 1.0+0.9 log10 s/co),P均<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和HBeAg6作为影响因子进入HBeAg血清学转换预测模型Model-标准疗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最佳截断点-1.299,灵敏度100.0%,特异度66.7%。合并标准疗程组和延长疗程组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疗程和年龄是治疗结束随访24周HBeAg血清学转换影响因子。<br> 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HBeAg阳性CHB,年龄较轻的患者及延长疗程可在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获得更高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标准疗程中,年龄和HBeAg6对治疗结束随访24周的HBeAg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 疗效评价 临床治疗
陈靖 江家骥 郑佳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 350005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105-106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