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V携带者之抗病毒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HCV携带者(HCV-er)抗病毒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br> 方法:采用随机和对照的方法前瞻性地研究了自2002年以来连续收治的9例慢性HCV-er和21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法和效果。HCV-er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4-79(53.7)岁。均无任何症状,肝功正常。WBC和血小板低于正常4例。据HCV感染病史、抗-HCV和HCV RNA(x×104~105拷贝/ml)检测结果诊为慢性HCV—er。对照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28~58(37.6)岁。15例有不同程度乏力等症状;WBC和血小板低于正常14例。均按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诊断和治疗。所有HCV—er和CHC患者均经超声/CT/MRI检查排除晚期肝硬化、肝癌等肝胆疾病; 无严重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甲抗和血液系统等疾病。治疗前HCV RNA基线水平为x×103~105拷贝/ml,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均应用普通干扰素α 300MU,肌注,隔日1次; 利巴韦林300mg,口服,3次/日; 疗程初定为36周。HCV—er组联用胸腺肽因子α1(TQ 1)1.6 mg,近腋淋巴结处皮下注射,2/周,疗程≥12周。两组受试者治疗4周结束时复查肝功、HCVRNA、血常规、血小板等,如HCVRNA未降至不可测,则疗程延长为48周。治疗期间据情每2周复查血常规、血小板1次,在HCVRNA降至正常前至少每4周复查肝功、HCVRNA1次。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年每6个月复查1次肝功、HCVRNA,此后每年复查1次。<br> 结果:所有HCV-er及CHC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均出现较重的干扰素和/或利巴韦林不良反应,均有WBC和血小板明显下降,除应用一般升WBC药物外,其中HCV-er组3例、对照组7例反复或间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CV—er组有2例、对照组有7例因反应重调整过十扰素和利巴韦林剂量和/或间隔时间。HCV—er组6例T α 1应用24周,3例应用12周。HCV-er组8例、对照组18例HCVRNA于治疗4周结束时降至不可测,该26例疗程确定为36周; 余4例于治疗8周结束时HCVRNA降至正常,疗程确定为48周。至疗程结束,两组所有受试者肝功、HCVRNA复查均维持正常。两组不良反应、早期应答率、疗程均无明显差别(p>0.05)。停药2周后WBC、血小板始渐升高。干扰素/利巴韦林不良反应渐减轻,4周后基本消失。平均随访49.5(27~87)月,所有30例肝功、HCVRNA复查仍维持正常。<br> 结论:鉴于HCV感染和发病特点,对HCV—er亦应积极抗病毒治疗; HCV-er在应用Tα1的前提下予干扰素Q和利巴韦林治疗可收到与CHC患者的同样效果,为HCV—er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行而效佳的方法; 目前治疗HCV感染的指征应据情放宽,治疗方法亦应灵活掌握和运用。
慢性HCV携带者 抗病毒治疗 可行性分析 胸腺肽因子α1
陈仕珠 袁志林 陈瑞琴 扬艳
解放军第451医院感染科 710054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108-109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