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变化,肝组织内Foxp3+细胞的表达及分布,血清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水平和比值,探讨Treg与HBV相关ACLF的发病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br> 方法:收集HBV相关ACLF患者3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44例及41例正常献血员,并收集接受肝移植的ACLF患者及正常供体肝组织各6例。HBV相关ACLF和CHB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标准。检测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HBV表面标志物和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频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肝组织中Foxp3+细胞的表达及分布,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肝组织中Foxp3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FN-γ和IL-10水平。比较外周血Treg在HBV相关ACLF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间的差异,并与MELD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br> 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具有可比性。ACLF组外周血Treg频率(6.33%±1.49%)显著高于CHB组(vs.4.16%±1.31%)和对照组(vs.2.20%±0.6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CLF组共2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有并发症者外周血Treg频率(6.51%±1.50%)高于无并发症者(vs.5.94%±1.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ACLF组肝组织中Foxp3+细胞数量(14.7±3.6/hpf)显著高于CHB患者(vs.4.6 ±1.4/hpf,P<0.001)和对照组(vs.0.4 ±0.2/hpf,P<0.001),其主要分布在淋巴细胞聚集及炎症明显的汇管区,而肝窦内亦可见散在分布。ACLF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肝组织中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HB组和对照组(均P<0.01)。ACLF组外周血Treg频率与INR(r=0.64,P<0.001)和MELD评分(r=0.37,P=0.04)呈正相关。血清IFN-γ和IL-10水平在ACLF组(0.96±0.37 pg/ml;0.77±0.33 pg/m1)均显著高于CHB组(vs.O.40±0.17 pg/ml;0.48±0.27 pg/ml;均P<0.001)和对照组(vs. 0.37±0.17 pg/ml;0.54±0.38 pg/ml;均P<0.001),但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γ/IL-10比值在ACLF组显著高于CHB组和正常组(均P<0.01),血清IL-10水平与外周血Treg频率呈正相关(r=0.41,P=0.02)。ACLF死亡组外周血Treg基线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6.68%±1.32% vs.5.44%±1.18%,P<0.05),在第7、14、21和28天分别为7.23%±1.34%,7.79%±1.20%,8.82%±0.91%和8.91%±0.18%,呈逐渐增高趋势;而存活组外周血Treg频率在各观测点分别为5.53%±1.28%,5.28%±1.03%,4.45%±0.87%和3.47%±0.61%,呈逐渐降低趋势。<br> 结论:HBV相关ACLF患者外周血Treg频率及肝组织内Foxp3+细胞数量较CHB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外周血Treg频率与ACLF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基线水平及动态变化趋势可预测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HBV相关ACLF患者存在IFN-γ/IL-10比值失衡,血清IL-10水平与外周血Treg频率呈正相关。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成为HBV相关ACLF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外周血 调节性T细胞 发病机制 临床预后
申川 高健 赵萌 李亚 赵彩彦 王亚东 刘振中 王玮 刘芳 尹洪竹 车宏浩 杨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胆外科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验中心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352-353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