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早期代偿功能良好,可无临床表现,至失代偿期则可出现腹水、浮肿、出血、甚至昏迷,预后较差。在我国,随着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及长期大量饮酒人群的增多,致使肝硬化成为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而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其中75%以上失代偿期患者会出现腹水,腹水的大量长期潴留,又极易诱发感染,甚至导致肝肾综合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严重并发症,从而使病情加重和恶化,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寻求一条有效途径来控制和治疗本病日益成为医学界的一项重大课题。肝硬化的形成是由于肝脏过度纤维增生发展的结果,而肝脏纤维增生是机体对肝实质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但肝脏的过度纤维增生可使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总数减少,而导致肝功能障碍,肝内微循环与淋巴循环受阻,导致门静脉高压,进一步发展可致肝脏萎缩变硬,肝损伤不断加重,最终引起肝功能代偿失调,导致各种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现代研究证实,正常或损伤肝脏中的肝窦血流和肝内血管阻力的调节因素,包括肝组织结构、细胞和体液因素等等,而一些因素(如肝纤维化、再生结节)相对稳定,其他因素(如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因子)则是动态可调的,其中一氧化氮(N0)和内皮素-1(ET-1)的动态相互作用是影响局部肝窦及肝内血流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这两种血管活性因子进行研究,有利于阐释生理及病理生理条件下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机理。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危害甚重,现代医学治疗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多数学者认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部分中药具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血浆白蛋白,调节血管活性因子,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肝内纤维组织降解等多重作用。笔者根据多年来对肝硬化腹水发病机理的研究及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成果,通过临床观察,首次开展了以岭南特色中草药为主的经验方一一健脾益肝方辨治肝硬化腹水的研究,以探索健脾益肝方(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健脾益肝方(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同时,对拓展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领域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06年3月-2007年10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患者,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第六版《内科学》失代偿期肝硬化诊断标准及199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洛阳会议的中医辨证脾虚湿盛兼血瘀证标准制定,即符合脾虚湿盛兼血瘀证型肝硬化腹水的合格受试者4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西医基础治疗为主,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肝方汤剂(五爪龙30g、白术30g、白背叶根30g、猪苓15g、田基黄20g、茜草15g等),每日1剂,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腹围,主要症状,肝功能,肝、脾、腹水B超结果,外周血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结果:从临床总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分别是86.25±7.08cm、77.40士6.89cm 87.05±5.96cm、82.00±7.05cm。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腹围缩小程度(腹围差值)大于对照组,两组腹围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治疗组对改善纳差、乏力、腹胀及胁痛等症状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改善舌质亦有明显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对上述主要症状改善较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血清ALT、AST水平及治疗组血清GLB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血清ALB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血清GLB水平治疗后略有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LB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结果比较,治疗组肝右叶斜径、脾脏厚度、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改善,而对照组较治疗前肝右叶斜径轻度减小、脾脏厚度有所增加、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稍增宽,但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 两组资料治疗后B超腹水量积分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退腹水的效果优于对照组。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NO、ET-1含量比较,治疗组N0、ET-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NO、ET-1含量却略有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NO、ET-1含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外周血中N0、ET-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7 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与3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只有4例并发症,而对照组有7例。结论:笔者认为,臌胀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虚失运、水湿难化、湿邪与瘀血交阻,终致水湿内停。本方(健脾益肝方)以岭南特色中草药为主,集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理气和胃功效于一体,分别从治(脾)气、治(瘀)血及治水(湿)入手,环环相扣,配伍得当,以扶正固本为主,化瘀祛湿与扶正补虚并举,可明显改善脾虚湿盛兼血瘀证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并能下调患者外周血NO及ET-1的含量,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脾两脏大小及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健脾益肝方 肝硬化腹水 ET-1调节 临床体征 相关性分析
刘友章 符小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二科 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 510405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261-263
2010-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