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安全的政策考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和农业安全问题。把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作为立国之基和强国之本。由于建国之初,中国农业生产力极其落后,百姓温饱不继,又受到朝鲜战争和国际冷战环境的影响,加之当时特定的国内环境农业发展走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道路,当时我国把确保粮棉油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国家安全和民生的重大战略,试图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农业合作化、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等一系列制度办法,来保障国家农业安全和国家工业化推进,由于这些举措未能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市场与政府关系、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导致不少曲折和失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农村包产到户开启了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这30年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大解放和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解决了农产品短缺的历史难题,实现了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和丰年有裕。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安全、粮食供给也获得基本保障。从国家农业安全的视角去观察,至少有10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
农业安全 政策考量 粮食供给
顾益康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313-319
2009-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