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项农业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工程技术思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从“一大二公” 向“联产承包”的生产方式转变带来了广大农村、农民的蓬勃生机和快速发展局面。但30多年过去 后,“三农”问题逐步进入了一个总体上呈螺旋式上升中的“下旋”阶段。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包 产到户的生产方式造成土地零散分割、农村组织力涣散、农业设施老化失修,不利于实现大面积农 业机械化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长期缺乏统一有规划的土地治理造成土质硬化、土壤贫瘠化,除大棚精种精养以外的大部分土地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低、农业产量低和产值效益低的“三 低”局面;大量农民离乡离土进城打工造成的农村生产群体弱化直接导致了土地闲置、撂荒、产业萧条等现象;而土地承包政策“长期不变”所导致的利益凝固又造成土地流转困难、不利于向农业生产大户集中的客观现实。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应当有配套的对策措施予以统筹解决。这里仅就个人近年来投身于农业工程技术层面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一项农业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基本思路。

农业领域 生产方式 土地治理 劳动生产率

杨玉珍

黄河三角洲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山东东营 257000

国内会议

黄河三角洲环境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滨州

中文

113-116

2010-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