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型变化及成因分析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判别和分形维数计算等方法,以黄河下游铁谢~伊洛河口、花园口~黑岗口和夹河滩~高村三个典型游荡性河段为研究对象,对其1960年以来的主流摆幅、弯曲系数和主河槽宽深比等河势参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小浪底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型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初,除花园口~黑岗口河段仍表现为游荡河性外,其他两个河段因整治工程不断完善而其游荡性均有明显减弱,河型趋于限制性弯曲型方向发展;自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以来,三个研究河段的整体游荡程度显著减弱,河势趋于规划流路方向发展,特别是夹河滩~高村河段河势基本稳定,已表现出过渡河型的特征;小浪底水库长期下泄低含沙小流量过程,水流动力减弱,加之不断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是使河势游荡程度显著减小、促使河势归顺、河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小浪底水库 游荡性河道 河型变化 河床演变
王卫红 田世民 孟志华 赖瑞勋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0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 450045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32-44
2011-04-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