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证无病”“有证有病”和“无证有病”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的现代研究
目的:探索中医“有证无病”“有证有病”和“无证有病”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取188例脾虚证患者胃黏膜和42例平素无临床症状的志愿献血者的胃黏膜,在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胃黏膜超微结构、细胞核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同步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仪、图象分析系统、放射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生物活性物质。结果:胃粘膜cAMP、SOD、Zn、Cu和线粒体Zn,Cu的量,以及线粒体及嵴的数目减少,随健康对照组、有证无病组(脾气虚证F组、脾阳虚证F组)、有病无证组、有证有病组(脾气虚证G组、脾阳虚证G组、脾阴虚证G组和脾虚气滞证G组)的顺序递减;细胞核DNA、Zn和Cu随一卜述顺序递增。结论:胃粘膜cAMP、SOD、Zn、Cu,线粒体Zn、Cu和细胞核DNA、Zn、Cu的量变,以及线粒体及嵴的数目减少,既是胃黏膜组织结构产生病变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有证无病、有病无证和有病有证的物质基础。
有证无病 有病无证 有证有病 现代病理基础 病理生理学基础
尹光耀 刘敏丰 沈小静 陈一 张武宁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无锡 21404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156-2160
201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