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史料之比勘与两个形象迥异的杨镐
陈寅恪曾评价王国维学术成就时,指出他对“中国近代学术界最重要”的贡献,首在“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其中一条即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他列举了王国维的辽、金、元史及其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即是其代表作。其实,这条“轨则”对于明清以后的历史都基本适用。尽管明清以后中国留存的史料相当丰富,但是周边地区关于中国的记载也极其详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因而研究明清以后的历史,若不关注周边国家的相关史料,许多历史问题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无法获知真相。随着我们日益较容易获得周边国家地区的文献,现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这就是所谓的“从周边看中国”,这里固然有关注周边国家的视角,用“异域之眼”看中国;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用周边国家的史料,与中国史料加以对比论证,多重史料互证,方能揭示历史的真相。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明朝将领杨镐,在明朝和朝鲜历史上都曾有重要的地位,中朝史料中都有不少内容涉及杨镐,不仅详略有异,对其评价也是天壤之别。孰真孰假,原因何在?
明朝 中朝史料 杨镐
孙卫国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国内会议
天津
中文
193-206
2009-09-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