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人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安全性探讨

本文探讨了人皮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其致瘤性、染色体核型及免疫原性,为评估HSMSCs 体内移植的生物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体外培养HSMSCs,流式细胞仪法(flow cytometer,FCM)对其表面标记进行鉴定;做染色体核型检测;通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致肿瘤试验对HSMSCs的致肿瘤性进行 研究;RTPCR和FCM 法分别检测HLA-I、和HL-ADR的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来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HSMSC 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一样稳定表达自身特异性标志CD73、Vimentin等,不表达造血系统特异性标志CD34、CD45、CD19、CD14等标记;体外培养至P10、P11、P21核型检测结果正常;接种细胞的SCID鼠,养至3个月后,作病理检测并切片染色,无肿瘤细胞出现。不同代数 HLA-I、HLA-DR在mRNA 水平均有表达,在蛋白水平HLA-DR 均为阴性表达,而HLA-I在不同代数 表达不一致,P10、P11 均稳定阳性表达率为29.5%~31.7%,P21稳定为阴性表达。可见在合适的条件下HSMSCs经体外长期培养无致瘤性、染色体核型正常、并且具有低免疫原性的特点,可作为安全的体内移植的种子细胞。

人皮肤干细胞 生物安全性 染色体核型 致瘤性 免疫原性

官立萍 葛坚 刘茜 宋新明 余杰 钟翎 黄冰 罗挺 林少春 黎韡 张敏 陈系古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基础学院细胞遗传室,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药学院 广州 510006

国内会议

第九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

南宁

中文

1113-1120

200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