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J波的机制与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心室肌除极方向由心内膜面向心外膜面进行。复极时由于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由心外膜面向心内膜面进行。结果后除极的心肌反而先复极。最后除极和最早复极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持续时间约10娜,在体表心电I蛩上表现为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一个转折点.巳口J点(Jpoint)。J点通常位于基线水平,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和复极的开始。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过渡区增宽,即出现J点从基线偏移,形成具有一定幅度和宽度的顿挫波,称为J波(Jwave),表现为拱顶状或驼峰状,多位于R波的降支或终末。 J波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为7.26%,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0.s2%~k1.89%,P<O.01)。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I波的检出率更高.某些特殊的病理状态下如体温过低、高钙血症、急性心肌缺血、脑外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等,J波明显增宽(≥20ms)、增高(≥0.1mV),称为“病理性J波”。早年多认为『J波是一类特殊的生理现象,近年来随着对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猝死机制的研究进展,严干新等等电生理学家发现l波的出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 有学者将心电图具向波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包括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超急性期和早期复极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J wave syndrome)。 无器质性心脏病,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心电图上出现的J波也称为特发性J波。
缺血性J波 机制 临床意义
杨士伟 周玉杰 胡大一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25-626
2011-06-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