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源于青藏高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分析研究第一部分:起源、路径、发展及地面降水特征

本文利用ISCCP提供的深对流路径数据集,对1998—2001年6—8月生成于青藏高原区域的移动性中尺度对流系统(以下简称CS)进行了统计分析,共提取并追踪了643个CS序列。同时,利用TRMM提供的3842_V6全球格点降水资料,提取并分析了上述序列的降水特征。文章对CS的移动路径、活动区域、源地分布、生命史、对流发展强度以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2.72%的CS不能移出青藏高原,而移出高原的系统存在向南和向东两个优势移行方向。 青藏高原上存在东西两个CS高发中心,它们都位于33°N以南,西部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东部中心位于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峡谷地带,且东部的生成强度高于西部。CS的平均生命史长度为37.39 h,在移动过程中,其路径覆盖范围东至黄海朝鲜半岛等地,南到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在上述区域其强对流部分(TIR<220 K)约占CS面积的22%;内嵌在CS中的CC无论强度还是数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变化都十分剧烈,而且其中半径最大的CC的发展强度超过其余CC的发展强度;同时,CS发展的越强盛,其最大的CC中心越偏离对流系统中心,即CS具有非对称发展的特性。从产生来看,CS的日变化显著,生成时刻集中在地方时的午后至傍晚这一时段,生成数量最多的时段为地方时下午13.5-16.5时;其对流发展强度和降水强度在地方时夜晚趋于加强白天趋于减弱。在研究区域内,CS产生的降水累积相对总降水较小,最大值仅占当地降水的14%;降水贡献相对较大的区域集中在长江上游流域,这意味着CS产生的降水对东部地区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江上游地区产生致洪暴雨导致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灾情。

青藏高原 移动CS分布 移动路径 降水特征 日变化

胡亮 李耀东 杨松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46号 北京市华严里40号楼 北京市华严里40号楼 Schoo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s,George Mason University

国内会议

2010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交流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6-29

201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