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生对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及其他——以《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为中心
王芸生之写作《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首先与他所服务的天津《大公报》社有着密切的联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大公报》向国人提出了“明耻教战”的宣传方针、并以“明耻”甚于“教战”为原则,为此指派王芸生搜集平、津的史料,编辑发表于该报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欲以六十年来中日外交史的“国耻”警示国人,奋起解救“国难”。随后,王芸生继续加以修订,并由大公报出版了同名著作七卷本.《大公报》社在出版《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七卷本的过程中,对于该书作了大量的广告式的宣传,并发表了自我的评介,推动并扩大了该书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日本学界对于该书的出版也相当重视,并迅速翻译出版了日文本.因出版《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王芸生声名鹊起,成为中日关系和日本问题的专家。在1930—40年代的中日关系上,《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首先在动员、鼓舞国人走向抗日斗争方面,发挥了最重要的政治宣传作用.王芸生的大作一度受到过中国最高决策当局的重视,但他本人并不苟同于当局对于当前中日关系的处理;他和蒋百里一起,继续发挥学者对于中日关系的建树.1931—1945年间中国学界研究中日关系史的高潮及其研究的重点和主题,与王芸生之《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渊源关系.在当时学界的一片溢美和赞誉之外,缪凤林发表的不同声音的评判,虽然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但却引发了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学界的争执,并促进了其学术影响。王芸生在《(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和其他著述中构筑,形成的“中日关系史”观,即古代中国有恩于日本、近代日本有负于中国,特别是关于近代中日外交的“国耻”见解,虽为一家之言,但随着其大作的散布,其实对于近现代中国人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王芸生 “近代中日关系史”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臧运祜
北京大学历史系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430-443
2008-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