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F1菌株对不同碳氮源的利用研究
桦褐孔菌是前苏联各共和国、波兰、日本等国的民间常用药物,是名贵的药用真菌。本实验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对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以便为桦褐孔菌F1菌株人工驯化栽培及菌丝多糖的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实验结果显示,甘露醇和CK两个处理的发酵液中多糖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玉米淀粉处理发酵液中多糖含量在第2天开始下降,培养至第4天第一次出现最低值,为3.32mg/ml,第6天达到最高峰,第7天多糖含量降到最低点,为3.1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多糖含量变化不大,第12天出现第二次高峰。结果表明以葡萄糖、麦芽糖、地瓜淀粉和玉米淀粉为碳源时多糖含量较高,均在7mg/血左右。发酵后统计菌球大小显示,菌丝体生长状况随碳源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 C1和C2菌球数最多,为了获得多糖含量高的发酵液,我们希望菌球小,数量多,保证菌丝体的表面积大。因此认为C1(葡萄糖)和C2(蔗糖)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培养最适合的碳源。不同碳源条件下,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发酵液pH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起始pH 4-4.5,随着培养的进行,发酵液pH呈缓慢上升趋势。液体培养条件下菌球干重的测定,以酵母膏为氮源的条件下测得的菌球干重最大为9.18mg/L,其次是N6(碳酸氢铵)和N4(蛋白胨),分别为8.12mg/L和7.56mg/L;以N7(硝酸钠)为氮源的发酵液菌球干重最小,为2.96mg/L,CK的菌球干重与N7(硝酸钠)相近。终止发酵后,记录菌球的数量及大小oN4(蛋白胨)处理的小菌球较多为131个/100ml,N7(硝酸钠)的小菌球也较多,为80个.N4(蛋白胨)菌球总教最多,每100ml发酵液中菌球数达到191个,N5(酵母膏)、N7(硝酸钠)次之。菌球数量最少的是N3(玉米面),为50个。菌球越小,数量越多,说明培养基的氮源适中,因此认为N4(蛋白胨)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发酵较适合的氮源。
桦褐孔菌 碳氮源 液体发酵 多糖
孙效乐 宋爱荣
山东应用真菌重点实验室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14
2011-05-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