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Q矢量、湿位涡在梅雨期区域性暴雨中的诊断分析

本文利用中尺度站逐时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根据Q矢量与湿位涡理论对6月19-21日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梅雨锋缓慢东移南压造成的,低空急流长时间维持为强降水维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Q矢量大值区对应强降水带较一致,且其值的变化也能反映出降水的增强与减弱;降水带位于θse锋区南侧约1个纬度;Q矢量锋生函数大值区的移动基本能反映出雨带的移动,且其值的变化也能反映出降水强度的变化,但Q矢量锋生函数中心与降水中心对应有时不一致;Q矢量散度变化基本与雨带的走向基本一致,与雨带中心的加强减弱对应也较好;强降水带都处于ζMPV1正负值交界的等值线密集区,且其梯度的增大对应着降水增强,梯度减小对应降水减弱。

区域性暴雨 Q矢量 湿位涡

刘学华 朱宵峰

金华市气象局,浙江金华,321000

国内会议

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分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浙江嘉兴

中文

210-218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