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OSAHS患者睡眠状态下舌的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OSAHS患者睡眠时舌体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动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TFE成像序列),对21例经PSG确诊的OSAHS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上气道正中矢状面进行连续的系列成像,每个研究对象的成像数为120幅,每幅成像时间为0.92秒。设立坐标系,X轴为前后鼻棘连线,Y轴为从脑垂体向X轴的垂线。测量:①舌体本身的大小的动态变化;②舌体至X、Y轴的距离的动态变化。结果:清醒时,OSAHS患者组的舌体上部矢状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小于正常组(P<0.01),舌体上下径的最大最小值差大于正常组(P<0.05)。OSAHS患者组的舌体后缘的上部、中部距咽后壁距离,其最大值大于正常组(P<0.05),舌体最上点至X轴的距离的最大值大于正常组(P<0.01),舌体上缘至X轴距离、舌体下缘至X轴距离的最大最小值差大于正常组(P<0.01)。睡眠时,OSAHS患者组各部位舌体大小和舌体位置的最大值、最大最小值差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相关的最小值,有舌体上部矢状径,舌体后缘的上部、中部、下部距咽后壁距离,OSAHS患者组比正常组小(P<0.01)。结论:清醒时,OSAHS患者组的舌体大小和动态变化已有一定差异,少数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睡眠时,OSAHS患者的舌体大小和动态变化的差异非常明显,其差异的幅度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同时,舌体不但有后坠,还有明显的向下运动,可能是加重上气道阻塞的原因之一。

舌 动态变化 睡眠 磁共振

胡荣党 张秀华 J.P.McDonald 刘月华 潘可风

温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 英国哥拉斯加大学牙学院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

国内会议

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

昆明

中文

144-152

200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