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北坡不同干扰环境下的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
通过样地调查,对巴山北坡不同干扰环境下的两个栓皮栎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两个种群均为上世纪50年代皆伐基地上自然恢复.分布于较低海拔地区属于自留山薪炭林,距离距居民点近,持续受到砍柴、放牧等强烈干扰,作为种群A;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属于国有或集体林,,远离居民点,受人为干扰少,作为种群B.两种干扰环境和管理条件下的栓皮栎样地资料分析表明:A种群的更新能力较弱,幼龄个体数量少,并以萌生起源幼龄个体占优势,呈现衰退势态;种群B更新能力较强,幼龄个体数量丰富,以实生起源个体占优势,呈现持续发展势态.两个种群存活曲线均属于Deevey Ⅲ,在Ⅰ-Ⅲ龄期,幼苗死亡率最高.不同生境种群数量统计表明,萌生苗在资源利用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在幼苗到幼树的生长转化过程中,比例逐渐增大.不同生境栓皮栎种群幼苗、小幼树、大幼树和大树均呈聚集分布,但种群聚集强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对影响栓皮栎种群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人为干扰和土壤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在未来的经营和管理中,低海拔地区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和间伐频次,保留足够数量结实母树,促进种群结实,实生苗形成;高海拔地区种群应适时进行抚育,间伐非目的树种,调整环境因素和种间关系,促进天然条件下种群结实和种子成苗.
栓皮栎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主成分分析
张文辉 卢彦昌 周建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杨凌 712100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56-63
2008-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