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地方品种猪保护与开发利用

中国地方品种猪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地方品种因其独特的特性受到国内和国际养猪业的重视。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紧随“总则”安排在第二章,对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作出了全面规定。农业部2008年7月7日发布了第1058号公告,共批准119个第一批国家级遗传资源基因库、保护区、保种场,其中国家级地方品种猪保护区3个,国家级地方品种猪资源保种场33个。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地方品种猪资源的重视程度。但地方猪种由于体型偏小、凹背垂腹、生长缓慢、胴体瘦肉率低和生产性能不如国外优良品种等特点,在片面追求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致使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由于大量外来高产品种的引进而受到强烈冲击,在数量上急速衰减和消失。同时由于有些地方猪种原产地位于偏远地区,其饲养范围越来越小,由于保种不当和盲目引进外来品种与之杂交,造成原有品种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有些品种甚至绝种或已濒临绝种。据报道,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绝灭的地方品种猪有2个,濒于灭绝的有5个,数量急剧减少的有8个。每个地方畜禽良种都历经了几千年的驯养和进化,一旦消失,将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有鉴于此,对地方品种猪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迫在眉睫。

地方品种猪 开发利用 遗传资源

黎智峰 周森林 乔春生 周庆华

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湘潭分公司,长沙 410005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养猪业创新发展论坛

桂林

中文

114-118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