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三周批次生产模式
目前国内出现猪群易感疾病较多,如PRRS、Ⅱ型圆环病毒、猪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且基本都是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成活率。另外,多数中小规模猪场都采用的是种母猪和保育猪在同一场内饲养的连续生产流程,转群次数的增加及组间的交叉混群,加之断奶仔猪母源抗体消失,转群和断奶应激,大大增加了仔猪的发病几率,从而导致猪场生产管理效率降低。 对于减少猪场疫病发生,曾提出过多种生产模式,如全进全出、保育猪部分清群、多点式生产等,并且这些生产模式对于提高断奶猪健康水平和母猪的生产水平也都有一定效果,但效果还不是最理想。 我们从流行病的发生规律分析,疾病在猪群中的传播是呈动态的,即起初为易感状态(susceptibles),之后为感染状态(infectives),恢复后为免疫状态(recovered),相应的猪群也分为三种,即易感猪群、感染猪群和恢复猪群,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IR模型。实际生产中,经常会根据生长状况对猪群进行分群、合群,增加了猪群的接触机会,感染猪群将疾病传播给易感猪群,造成大范围的疾病传播,并且传播速度很快。
猪场 生产模式 繁殖性能
郭秀丽
北京六马养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顺义 101300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养猪业创新发展论坛
桂林
中文
665-669
2010-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