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素的青光眼大脑视觉相关皮层形态变化的MRI研究
青光眼为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由青光眼动物模型及尸检结果提出的中枢神经机制认为:从视网膜到视皮层各级神经结构都存在变性改变,但在人类活体青光眼尚未证实。关于青光眼大脑皮层研究主要集中在初级视皮层(primaryvisual cortex,V1),Duncan对V1区进行fMRI研究,但是功能改变并不是结构改变的直接证据,Boucard等对比研究8例POAG提出枕叶存在形态改变,而对于其它脑区结构是否存在改变尚无进一步探讨;Gupta等对POAG患者跟踪观察,生前活体MRI检查及死后尸检结果提出形态与功能改变,但是只为单个样本。上述研究病程方面主要观注青光眼中晚期,尚不能全面阐明发病机制;POAG早期症状隐匿,早期诊治是青光眼防盲关键。对于人类活体POAG病程发展中大脑视觉相关皮层的形态变化特征尚不足。
体素 青光眼 大脑视觉相关皮层 形态变化 MRI表现
王健 李长英 石林平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
国内会议
乌鲁木齐
中文
129-133
2010-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