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运用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OPCAB术后左室重构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改变

背景和目的: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regurgitation,IMR)是冠心病广泛存在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IMR和左室(Left ventricle,LV)重构关系密切。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LV重构局限性较大。本研究采用实时三维成像技术定量分析LV容积及功能,研究OPCAB术后LV重构的逆转和反流改善的关系,更好地了解IMR发生机制,以指导治疗。 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12月间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且术前三维超声心动图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0例,除外:术前合并重度IMR需同时进行二尖瓣环成型者、先天性心脏病、器质性二尖瓣病变、透声条件差、房颤、频发早搏等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能配合检查的病例。根据术前是否有IMR将患者分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组(轻或中度MR,n=20,年龄68.7±9.4岁)及单纯冠心病(CAD)组(无明显MR,n=20,年龄72.5±7.8岁)。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的采集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3-1探头)在全容积成像模式下进行。使用QLab-3DQ Advanced软件,下线分析LV三维容积,得到LV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容积—时间曲线及EF等参数。同时,并测量舒张末期的左室球形指数(SI)。所有量化指标均用其体表面积(BSA)标准化。所有患者术后随访三维超声心动图、IMR程度、NYHA分级、院内和随访期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前后LV重构和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间差别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术前危险因素、手术因素等均无显著差异。术后平均随访13.4±4.5月。两组的院内及随访期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NYHA分级改善未见明显差别。与术前相比,IMR患者术后LV容积明显缩小,左室形状得到明显改善;下后壁节段的平均容积显著缩小;同时伴随反流明显改善(术前值比术后值:2.65±0.41比2.02±0.52p<0.01)。IMR组的术前LV整体容积(LVEDV)、舒张末期SI和下后壁节段平均容积比CAD组显著增大,术后上述指标恢复到与CAD组无显著差异。但术后IMR组下后壁各节段平均EF值仍比CAD组显著减小。手术前后IMR组LV容积(LVEDV、LVESV)缩小的绝对值比CAD组明显(IMR组比CAD组:LVEDV和LVESV分别为7.43±4.02ml/m2比4.67±2.81ml/m2;5.22±3.29ml/m2比3.25±2.34ml/m2,p均<0.05);LVESV改善百分比也较CAD组明显(IMR组比CAD组:17.47%±10.20%比11.65%±7.26%,p<0.05)。随访期间IMR组中有9例反流程度得到改善(△MR>=1+,年龄65.9±10.3岁)。和反流无明显改善的患者(△MR<1+,n=11,年龄70.9±8.3岁)相比,改善者具有较小的术前INEDV(未改善组比改善组,59.19±7.12ml/m2比50.72±6.48ml/m2,p<0.05)和术前SI(未改善组比改善组:0.614±0.061比0.528±0.058,p<0.05):且术后SI缩小更加明显(改善组比未改善组:0.097±0.035比0.034±0.028,p<0.05)。 结论:单纯行OPCAB术可以一定程度上逆转LV的整体和局部重构,提高LV功能,改善轻中度IMR的反流程度。术前LV重构程度较轻的患者,术后LV重构和反流改善更明显。运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重构可能有助于预测OPABG术后IMR的转归。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 左室重构 三维实时超声心动图

孙笑天 蒋宇雯 颜萍 黄杰春 王宜青 黄国倩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超声心动图室 心胸外科 上海 200040

国内会议

第九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天津

中文

405-407

200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