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良及其机制

目的:改良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比较改良前后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机制.方法:60只体重(180±10)g的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半乳糖性白内障组1(G1)和半乳糖性白内障组2(G2).G1组腹腔注射50%半乳糖溶液20mL/(kg·d),连续30d;G2组第1周、第2周分别腹腔注射50%半乳糖溶液10、15 mL/(kg·d),第3周开始增至20mL/(kg·d),直至第30d.应用裂隙灯观察晶体混浊情况,按大鼠晶状体混浊度评分标准进行分级和记录,并分别观察和比较不同制备方法的成模时间、模型成功率、模型死亡率和晶状体宏观形态变化以及SOD、MDA含量的变化.结果:G1和G2组模型死亡率分别为50%和10%,方法改良后死亡率显著降低;模型成功率分别为50%和90%,方法改良后成功率显著提高;两组模型晶状体混浊度一般为Ⅱ级或Ⅲ级;与C组比较,G1和G2组SOD、MDA含量的变化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G2与G1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半乳糖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改良后,保留了改良前模型制备方法的优点,克服了改良前模型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缺点,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模型制备方法.

半乳糖性白内障 制备工艺 成模时间 动物模型 制备方法

余琛琳 蔡丽萍 徐晨 刘志学 崔淑芳

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实验动物中心,上海,200433

国内会议

全军第十一届实验动物专业学术会议

沈阳

中文

23-27,后插4

2010-08-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