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场域对教师教学观的影响: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个案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察、访谈和个人博客的阅读,分析其经历的教学反思过程,解析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其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学成长的经历和随之带米的教学观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观是教师自己选择并确信的课堂教学宗旨,反映了教师对学习、学生的基本看法。本研究重点在于检视陈老师的教学观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陈老师的教学观来自于大学期间对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的学习,这些来自师范类大学的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让学生正确感知知识的米由,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但经过几年的中学教育、教学工作,陈老师的教学观有所保留,也有所改变。保留的内容是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做到机会的倾斜向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学生。但同时,陈老师也在教学观上形成了适应于目前学校场域要求的教学。集中体现在对教材内容中的生字、篇章段落、习题等内容的处理上。对于教师而言,这种不断强调练习、巩固知识的方式,又强化了教师作为学习权威者的地位。强化了他对知识的传递、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复述等方面的工作。因此,这两种互为逆向的思路往往让陈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感到艰难。他也在不断试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水平、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变通,找寻既能充分照顾学生特点,又能满足测试要求的教学活动。 陈老师的教学观的形成,是学校场域作用下的结果。师徒相传的机制,使得教师在教学概念上总带有学校老教师的教学特点,尽管青年教师也一直在试图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教学的尝试,但是学校的评价机制,包括让陈老师这样的青年教师担纲毕业班的工作,都对其教学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陈老师的个案,我们看到青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艰难行进。课程改革以及与之相伴的课程观、教学观的变化,不是线性的结果。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教师。陈老师不得不肩负着学校对他在应试方面的重托,同时他又试图在教学领域中,探索出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这种实践本身必然对他教学观不断发展完善起到推动作用。陈老师的教学观是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的观念,他作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科学课程 人文取向 STS课程 教师教学观 中学语文教师
阚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5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54-165
2008-12-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