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对藏、羌村寨聚落的破坏与恢复思考
震惊世界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以高达8.0的震级,浅于30公里的震源和长达3分钟的震期,使中国各地及周边邻国都明显有感。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中心城市成都受到强烈震憾。此次地震对四川西部和陕西、甘肃南部的羌族、藏族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为什么这次地震危害这么严重?大地震中藏、羌村寨聚落受到了怎样的破坏?灾后如何恢复?本文拟就这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表作者粗浅的看法。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于几千万年以前,原因是地球表面地壳层的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欧亚大板块俯冲式挤压,导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西藏地块与四川盆地所在的扬子地块之间不断挤压、碰撞,形成了两地块边缘之间的一段长达500公里、宽约70公里的地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南起四川甘孜州泸定县附近,按南西-北东走向,经汶川、北川、青川一直到陕西、甘肃两省的宁强、略阳和康县、文县。龙门山断裂带以大致平行的三条断裂组成。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灌县断裂。根据相对位置关系,地质界又把它们分别称为山后断裂(又叫岷江断裂)、中央断裂、山前断裂。这三条大致平行的地质断裂带加上一些横向断裂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龙门山断裂带体系。
汶川大地震 藏羌村寨聚落 破坏情况 恢复措施
张先进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
北京
中文
171-174
2008-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