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电影民俗意象描写的启示
意象一词,虽然是中西美学都有的概念,但是,首创这一概念的还是中国传统美学。我国历代文论家对意象的含义作过许多表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意象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交融、契合,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密码,是意与象结合成的生命体。之所以说它是生命体,是因为它展示了生命的灵性,生命本身的美。而民俗意象,则是意象的一种类型。关于它的含义,杨义曾经指出:“它属于广义的社会意象之列,但它不像一般的社会意象那么注重其间的社会历史价值,而是更注重其间的民间习俗和民间信仰的价值。”①当然,这样的区分也是相对而言的。关于民俗文化的范围,钟敬文曾经指出:它“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②因此,民俗意象中的象,取材范围很广,举凡岁时节日、生育寿诞、丧葬嫁娶、社交礼仪、饮食服饰、劳作方式等,都可以成为民俗景观。这些景观如果与艺术家的主观心灵相契合,体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就可以形成民俗意象。 中国电影艺术家早就注意民俗意象的运用,不过,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电影艺术家对民俗意象的描写,给了人们更多的启示。今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中国电影 民俗意象描写 传统美学 民俗文化
陈培湛
中山大学中文系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07-115
2006-12-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