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电影本性——论“第六代”的创作转型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林立的文化标识牌中,“第六代”是一个被自身和制片人、理论家争相命名、阐释却又难以定位的名词。对于“第六代”的命名可谓复杂繁多,有“中国地下电影”、“独立电影”、“新生代电影”、“后五代电影”,等等,“第六代”的创作活动和对它的阐释努力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诸多经济和政治特征。同时,对它的命名与指认本身,也是热闹而繁复的文化现实的一种。作为一个极为有趣的文化现象,影坛“第六代”并不像他们的前辈——“第三代”、“第四代”那样,指称着某种相对明确的创作群体、美学旗帜与作品序列。在其问世之初、甚至问世之前,它已久久地被不同的文化渴求所预期、所界说并勾勒。
中国电影 第六代导演 影像文化 审美认同
盘剑 王静贤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中文系 浙江大学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143-149
2006-12-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