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统万地区为例
上世纪50年代,地理学家赵松乔先生提出了我国农牧交错带的概念,指出农牧交错带是“外长城集约农业地带向北递变为粗放农业区、定牧区、定牧游牧过渡区,以至游牧区,年降水量400mm上下。这里不仅是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过渡带,也是汉族和兄弟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赵先生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同时涉及自然学和人文学双重内涵。之后,自然学学者由各自领域出发,从气候学、地理学、农学等多方面、多学科对农牧交错带做出界定和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目前,自然学界对于农牧交错带的理解和区域界定尚存在分歧。就农牧交错带环境恶化的原因,各领域也做出了多方面的探讨,概括而言不外自然环境本身的恶化和人类行为破坏双重作用的结果。争论焦点是两个因素中,哪一个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人类活动 农牧交错带 生态环境
胡玉春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355-365
2010-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