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财富流”到家庭经济支撑模式: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高出生率原因新论——以山东省东村为例(1949~1973)

有关生育的经济学理论工作基本上都源于Harvey Leibenstein和Gary S.Becker的研究。Leibenstein认为,父母对生育子女的选择取决于该孩子的预期的成本效益。孩子的效益包括劳动一经济效益、养老—保险效益消费一享乐效益等,养育孩子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影子价格)。Becker在莱宾斯坦理论基础上,引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提出孩子的净成本概念。若净成本为正值,则该边际孩子相当于一般耐用消费品;若净成本为负值,则该边际孩子相当于一种耐用生产品。家庭可依据净成本正负,进行生育决策。以消费选择为基础的生育经济理论招致非经济学家的很多批评,R.A.Easterline综合了经济学家与非经济学家关于生育的观点,加进孩子的供给和生育控制成本两个变量,发展成为孩子的供给—需求理论。

农村人口 家庭经济 生育决策

郑卫东

华东政法大学 复旦大学

国内会议

湖湘三农论坛

长沙

中文

811-829

2008-07-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