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梨洲哲学思想的特性
本文的撰写,系由以下的四个问题意识所引起:一、明末大儒刘宗周(蕺山)的哲学思想,依笔者多年来的研究,应属于“全体论与整体实存的思路”(即“辩证的思路”)型态之学。而作为蕺山最得意、最著名,以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嫡传弟子黄宗羲(梨洲),其学与师学的形态是相近还是相异的?换言之,他的哲学思想,究竟属不属于“全体论与整体实存的思路”(辩证的思路)形态之学?二、中国与宋元明史上最重要的两部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学案体巨著——《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梨洲是根据何种学术观点来从事撰述工作的?三、我们该如何来解读梨洲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命题——“盈天地皆心也”②与“盈天地间皆气也”(《明儒学案》下册,卷62《蕺山学案》)——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它们是彼此一致还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命题?四、梨洲曾说:“理”与“气”,乃是“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明儒学案》下册,卷44《诸儒学案上二》)。究竟我们该如何来解读这句话才相应,才能恰当地呈现梨洲哲学思想的特性呢?
黄梨洲 哲学思想 特性分析
陈立骧
台湾高雄高苑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国内会议
大连
中文
443-456
2007-08-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