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诗意乡村与都市困者——20世纪70年代末后印尼华文文学中的一类异族想象

相当一段时间,出于种种原因,印尼华文文学中,“当地民族”都被排斥于文学想象的主旋律之外,偶尔出现的个别形象,也常停留在“懒惰、肮脏、不讲情义”的刻板印象层面。然而,随着印尼华人本土化程度的加深,印尼华文文学也由“面向中国”逐渐转向“扎根印尼”,这种异族想象规范也不断受到挑战与改写。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后,当历经劫难的印华文学走向复苏时,有关“当地民族”题材的文本数量不断攀升,其想象方式与叙述话语也趋向了多样化。其中,与都市文明对立的“乡村当地民族”形象最为常见,也最为鲜明,并被赋予了理想特征与梦幻色彩。那么,这一类异族想象隐含了怎样的文学新质?如何理解创作主体的叙述动机?本论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印尼华文文学 诗意乡村 都市困者 异族想象

颜敏

广东惠州学院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河南焦作

中文

279-286

2007-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