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帕利哌酮缓释片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治疗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简称典犁组)治疗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简称非典型组)治疗组及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组(简称帕利哌酮组),对三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基线)、治疗后第4、12、24周末采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第4周末帕利哌酮组及非典型组PAN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典犁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典型组PAN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典型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第12、24周末非典型组及帕里哌酮组阴性症状评分及PANSS总分低于典犁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帕利哌酮组PAN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非典型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4、12、24周末典型组及非典型组PSP评分低于帕利哌酮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经典组PSP评分低于非经典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期用药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社会功能的改善要优于典型抗精药物。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社会功能 急性期

刘振花 张天亮 郑云哨 安璐璇

山东大学医学院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国内会议

山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暨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康复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

山东枣庄

中文

74-78

2010-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