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T2信号强度及临床表现在判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预后方面的作用

目的:探讨MRI T2信号强度及临床表现在判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预后方面的作用。 方法:1999年2月至2007年7月共计5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行后路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变率1.5T MRI成像。于矢状面T2WI脊髓受压信号增高最明显部位计算机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05cm2,再于颈7胸1椎体水平脊髓信号正常部位测量信号强度值,取兴趣区面积为0.3cm2,如T2WI脊髓信号无明显改变,则取脊髓受压最严重部位0.05cm2为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值,计算得出两者比值。比值数据按大小依次分为3组。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各组间年龄经方差分析得出各组间年F值、P值分别为F=4.10、P=0.022。各组间Babinski征、性别、踝阵挛经卡方检验卡方值分别18.138、1.877、17.886,P值分别为P<0.001,P=0.391、P<0.001,性别差异在组间无统计学意义,Babinski征、踝阵挛差异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病程、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经秩和检验卡方值及P值分别为13.464、22.554、31.231、30.842,P=0.001、P<0.001、P<0.001、P<0.001,a=0.05。表明此四项指标在三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结果。 结论:低信号强度比值组患者,往往年龄相对较小,病程相对较短,Babinski征出现机率较小,减压术后效果较好。反之如果T2WI高信号逐步增高且伴随锥体束征出现,则提示预后较前者欠佳。
后纵韧带骨化 核磁共振 临床表现 预后情况
申勇 王林峰 张英泽 丁文元 杨大龙 李志远 武刚
050051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296-299
2008-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