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胃肠道间质瘤102例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对2001年9月~201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经病理诊断的所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2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小肠和结直肠分别为42.1%(43/102)、36.3%(37/102)、21.6%(22/102)。83.3%患者有临床症状而就诊,其中消化道出血者40例,腹部疼痛或腹胀不适35例,发现腹部包块6例,肠梗阻4例。免疫组化CD117、CD34、Vim、S-100阳性率分别为93.1%(95/102)、62.7%(64/102)、15.7%(16/102)、10.8%(11/102),手术完全切除率68.5%,姑息切除率30.3%,21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辅助治疗,21例患者死亡,47例患者存活,19例失访,15例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11例服用Gleevec的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获部分缓解。 结论:GIST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慢性出血、腹部疼痛或腹胀不适等;胃肠道内窥镜及钡气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是胃及结直肠间质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小肠镜检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诊断小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Gleevec治疗不能完全切除或切除术后复发的GIST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80%。1983年Mazur等通过对以往的胃肠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并首先将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1)。本文通过对102例GIST病人病理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探讨GIST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期为提高GIST的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提供临床证据。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特点 病理特征

赵江宁 万进 巢阳发 王伟 邹瞭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

国内会议

第三届胃肠肿瘤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会议

广州

中文

257-260

2010-12-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