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6例临床报告

目的:研究二甲基甲酰胺(DMF)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DMF诊治水平。为今后《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本院近期6例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毒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毒接触方式主要是由呼吸道吸入和经皮肤吸收。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均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症状,伴有上腹部压痛,肝功能异常,胃镜检查表现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根据患者的DMF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异常,并通过询问服用药物史、饮酒史,检查血脂、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腹部超声等及观察病情进展和治疗情况,排除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疾病,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符合GBZ 85-2002《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均诊断职业性急性轻度二甲基甲酰胺中毒。其中3例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提示有小分子蛋白漏出,肾小管功能发生异常。血常规检查l例异常,表现为贫血与白细胞数降低。本组患者免疫系统检查NK细胞降低,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本组患者经保护肝脏、保护胃粘膜、抑酸解痉等对症、支持治疗,除1例自动离院外,5例患者治疗2.5~7周(平均26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主要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GBZ 85-2002《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诊断及分级标准中,出血性胃肠炎指标的提法看来值得商榷,因本组病例胃镜检查表现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无出血证据,建议在修订该标准时仔细斟酌。

二甲基甲酰胺 急性中毒 临床特点

张雪涛 匡兴亚 冯玉妹 孙凌 王栋 姚峰 张顺荣 倪为民

200090,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职业病科

国内会议

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上海

中文

266-268

2010-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