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干预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防控干预措施在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 方法:第一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2月ICU病房222例患者进行常规目标性监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置管,术中铺40cm×40cm无菌巾,由熟练医生操作。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内进行置管。穿刺部位常规用聚维碘酮消毒,直径>8cm。消毒的棉签均采用一次性的30支包装,采用6cm×7cm无菌自粘性敷贴覆盖穿刺点,在敷料未被污染的情况下,48h更换1次,有渗血渗液时即更换。第二阶段2009年1月至12月381例,采用以下改进干预措施:(1)绝大部分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其中73例因多发伤及血气胸等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无股静脉内置管;(2)延长导管在皮下潜行距离;(3)穿刺操作时改用扩大的无菌巾(80cm×80cm);(4)采用本院重新包装,进行环氧乙烷消毒的小包装棉签(3支装/包),每次一包,一次用完;(5)每天评估是否可拔管,是否需要拔管。更换敷料时,如发现穿刺点管周皮肤有红肿,及时评估是否需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置管,或不拔管是否局部用聚维碘酮纱条敷。同时统计分析2个阶段的CRBSI发病率。 结果:采取改进防控干预措施前CRBSI发病率为8.6‰,采取改进防控干预措施后CRBSI发病率逐步下降,总发病率2.g‰,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留置导管时间在1周内、2周内与超过2周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改进防控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CRBSI发病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ICU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干预措施
徐丽英 季俏
丽水市中心医院
国内会议
第19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6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2010年联合会议
上海
中文
48
2010-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