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SSI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到普外科病区查看肝胆手术患者的情况及SSI发生情况,填写SSI专率调查表。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有无糖尿病及恶性病、术前外周血血浆白蛋白、WBC和ANC、术前住院日、急诊或择期手术、手术持续时间、是否连台手术、手术方式(腹腔镜、剖腹手术)、第一手术者职称、ASA评分、麻醉类型、切口类型(清洁、清洁-污染、污染)、切口方向、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是否应用血制品、切口缝线类型(抗菌、非抗菌)、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放置天数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等24项相关危险因素。当患者出现SSI可疑迹象时,督促床位医师及时留取标本送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追踪回访,及时发现手术部位感染。 结果:2008年3月—9月入住普外科进行肝胆手术的患者共298例,其中胆囊及胆道手术234例,肝脏手术64例。共发生SSI 35例,SSI感染率为11.74%,其中住院期间感染24例(占68.57%),出院后随访感染lI例(占31.43%)。感染部位分布为:表浅切口感染22例、深部切口感染6例、器官腔隙感染7例。由于随访感染是通过患者或其家属的描述而获得的,SSI诊断的准确性不稳定,因此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时剔除了随访感染的11例手术。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有:术前住院日、糖尿病、血浆白蛋白<35g、手术时间>2h、ASA评分>Ⅲ级、切口方向、切口长度、手术方式(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术中出血量>200ml、血制品使用与否、术后引流与否、术后引流天数、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和切口裂开等并发症。以上述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13项关联因素为基础,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和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手术持续时间>2h及术后引流天数≥5~10天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胆手术SSI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综合,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SSI的发生率。
肝胆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周宏 韩方正 茅一平 康海全 郑伟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第19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6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2010年联合会议
上海
中文
64
2010-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