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所二甲及以上医院手术部位感染横段面调查
目的:调查分析成都市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文献资料、预调查和专家意见制定调查方案和表格,随机会抽取成都市10所综合性二甲及以上医院院感专职人员集中培训,各医院再根据调查方案、本院外科手术后住院病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人员安排、分组和培训,于规定日8:00统一下科室查阅病历,填写调查表格,当日完成所有调查对象的普查;对疑难病例当日不能完成的次日补充完成调查。手术部位感染病例诊断标准采用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用)》。资料经校对整理检查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3.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1088例外科术后患者(包括腔镜手术,但不包括眼科手术、介入检查或治疗),手术1107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5例26例次,手术部位感染率2.3%,感染例次率2.35%。26例手术部位感染中,表浅切口感染20例(占76.92%),深部切口感染5例(占19.23%),器管/腔隙感染1例(占3. 85%),表浅切口比深部切口和器管/腔隙感染多。手术部位感染与切口类型(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切口手术,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率又明显高于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手术类型(急诊手术的感染率高显著高于择期手术)、术前感染情况密切相关(术前有感染灶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术前没有感染灶的患者))((P<0.01),而与性别、麻醉方式、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关系不密切(P>0.05);手术部位感染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烧伤科、骨科和普外科:26例次手术部位感染中送检作病原学检查9次(送检率为34.62%),共分离出9株病原菌,其中细菌菌株8例(1株MRSA、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粪肠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2株肠杆菌)、真菌1例,以肠杆菌科为主;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Ⅰ类切口手术术前使用率为58.5%,术后使用率高于99%)。 结论:本次调查初步揭示了本地区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手术部位感染 横断面调查 现患率调查
邓小华 张玲 刘竹 马林 窦丰满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都军区总医院
国内会议
第19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6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2010年联合会议
上海
中文
65
2010-06-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