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高钾钙碱性火成岩的成因——以北京西山东岭台组为例

高钾钙碱性火成岩在后碰撞环境广泛发育,中国东部中生代的“C型埃达克岩”多数为高钾钙碱性岩石。但对其成因却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包括:(1)玄武质源岩部分熔融。这是相当多研究者的隐含假设,但大多数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产物是富钠的TTG或“正常”钙碱性岩石。(2)岩浆混合(mixing)。该机制受到部分研究者的青睐,但其很难解释大体积富硅的狭义花岗质/流纹质岩浆的成因。(3)幔源岩浆与壳源物质的(狭义)AFC过程。地球化学家比较偏爱该模式,但前人研究表明“AFC模拟”的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Robert and Clemens,1993,1995,1997)。(4)富钾的火成岩部分熔融。Sisson等关于富钾基性岩低压部分熔融的实验结果表明,富钾中、基性火成岩部分熔融可以形成高钾钙碱性的(广义)花岗岩类;但实验结果显示,这些源岩的丰饶度低于25%,甚至低于15%,即l体积的富钾中、基性火成岩源岩最多能形成0.25体积的(广义)花岗岩。同时,形成的酸性火成岩相对富钾,即K20/Na20>1:而并非所有高钾钙碱性火成岩都显示K20/Na20>l的特征。实验岩石学研究还表明,陆壳沉积岩、变质岩源岩的失水部分熔融无法形成中性的钙碱质火成岩。

高钾钙碱性火成岩 成因分析 化学成分

汪洋 程素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国内会议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09-110

2010-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