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青海省化隆县下什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下什堂岩体出露于中南祁连造山带东部的化隆徽地块内。北依拉脊山南缘断裂为界,南为青海湖-天水断裂。化隆地块由元古宙化隆群构成结晶基底,上为第三系和第四系不整合覆盖,元古界化隆群自下而上分智尕昂、关藏沟和鲁满山三个岩组。总体上元古宙化隆群原岩为一套碎屑粒夹火山岩沉积建造,构造上,化隆群基底岩系大致经历过两期主要褶皱变质事件.第一期为大型平卧褶皱并伴随有中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第二期为歪型变形褶皱伴随917±17Ma的碰撞型花岗岩带侵位。两期前寒武纪变形空间方位为现今南北向,与显生宙北西向构造线方位星大角度相交。且同区域重力和航磁异常所反映的南北向基底断裂构造方位基本一致。发育在微陆块内的岩浆作用,可分晋宁和加里东两期,两期中部有基性超基性岩和中酸性侵入岩同时产出。某些方面,有似“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特征。据新近获得岩体900Ma±年龄数据及所见岩体大都近北北西或南北向产出,这似乎同郭进京等(1999)推论的晋宁期南北向构造格局和花岗岩体产出特征较一致。表明化隆地区基性超基性和岩浆型铜镲矿极可能是中国大陆中部南北向构造事件的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响应。

下什堂岩体 地球化学特征 岩浆作用 成矿作用

张照伟 李文渊 高永宝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

国内会议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78-179

2010-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