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床三位一体成矿模式研究
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区位于秦-祁-昆褶皱带与鄂拉山陆缘增生带的交汇部位。该区地质结构复杂,经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是鄂拉山铜多金属矿带东南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鄂拉山陆缘增生带形成于晚古生代初期,结束于晚古生代末期,具有一个由早前寒武纪古陆结晶基底及上覆的早古生代盖层组成的复合变质岩基底。早二叠世早期,本区处于东昆仑多岛洋的东端,赛什塘多金属矿带则位于苦海北西向的分枝洋内,在苦海分枝小洋盆或褶皱带内,首先发生了中-基性火山活动,形成了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熔岩,随之形成了一套泥砂质碎屑岩和碳酸盐沉积。其后晚二叠世晚期,本区经受海西-印支运动,发生了印支期造山岩浆活动,形成了本区多处的中酸性多次侵入岩体,并形成了与之有关的铜、铁、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矿化点。
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床 成矿模式 岩浆活动
朱谷昌 张普斌 谷湘平 王春龙 赖健清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 100012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青海省赛什塘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 海西州
国内会议
长春
中文
361-362
2010-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